血管疾病不容忽视 主动脉、周边血管新科技 治疗再升级
主动脉瘤如同不定时炸弹 高风险民众须留意
 
台北荣总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陈沂名表示,主动脉瘤和周边血管阻塞都是动脉疾病,皆因动脉老化使血管病变或阻塞,共同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、抽烟、年老(50岁以上)等。
分享到微博
 
 2019-12-10  健康医疗网/记者蔡岳宏报导
  • 血管疾病不容忽视 主动脉、周边血管新科技 治疗再升级

    陈沂名医师表示,主动脉瘤和周边血管阻塞都是动脉疾病,皆因动脉老化使血管病变或阻塞,共同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、抽烟、年老(50岁以上)等。

    血管疾病为全身系统性疾病,在主动脉这样的大血管可能发生如「不定时炸弹」的主动脉瘤,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;而在周边血管这样的小血管,则会狭窄、阻塞,不及早治疗恐致组织坏死、截肢!所幸,台湾微创介入手术进步,治疗成功率高,在此基础下,台北荣总心脏血管外科更引进「血管内固定锚钉术」和「斑块旋切术」等新技术,使治疗再升级。

    主动脉瘤如同不定时炸弹 高风险民众须留意

    台北荣总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陈沂名表示,主动脉瘤和周边血管阻塞都是动脉疾病,皆因动脉老化使血管病变或阻塞,共同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血压、抽烟、年老(50岁以上)等。

    「主动脉瘤并不是『肿瘤』,而是指主动脉壁的弹性变差,异常膨大如气球的一种疾病,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。」陈医师强调,主动脉瘤破裂之前会伴有胸、背、肩、腹无法忍受的剧痛!当主动脉瘤直径超过5公分,1年内破裂风险逾20%;可怕的是,主动脉瘤在逐渐恶化、变大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,因此呼吁民众应每年健检或是积极到医院进行筛检。

    血管内固定锚钉术 让微创支架更稳固

    现今主动脉瘤治疗90%皆以微创支架介入术为主,做法是从鼠蹊部进入血管病灶处放置支架,避免动脉瘤持续受到血流冲击而破裂。这类手术伤口小、复原快;然而,少数案例因主动脉瘤的走势较特殊,仍可能需要采传统开放手术以人工血管来修补,伤口大、复原较慢。

    微创支架介入术的原理是使用比血管径较大的支架,透过张力让支架能贴合于血管壁,但仍有支架滑脱、内漏的风险。陈沂名医师提到,「目前有血管内固定锚钉术,利用小螺丝钉将支架与血管壁锁在一起,加强稳固性,有助降低30%的支架脱落、内漏等风险。」此外,发生内漏时,也可将血管内固定锚钉锁于内漏处,使支架与血管壁密合,排除内漏;例如台北荣总先前治疗了一名88岁老伯伯,考量因年纪大不适合传统开放手术,后以「血管内固定锚钉术」辅助微创支架介入术,顺利完成手术。

    打坐竟导致血管阻塞 斑块旋切术来清除

    另外,周边动脉的血管管径较小,一旦血管阻塞将造成组织缺血。陈沂名医师说,其好发于脚部,俗称脚中风,患者会跛行、伤口不易愈合。民众若不了解可能误以为是一般的脚伤疼痛、扭伤,延误就医,最后延误治疗只好截肢!

    周边动脉血管阻塞目前有95%以微创手术治疗,包含金属支架和气球扩张术,恢复血管的管径避免阻塞。陈医师提到,「有些血管不适合置放支架,例如关节处,可利用斑块旋切术,刮除血管内的钙化沉积物,打通血路。」

    曾有一名患者因戒不掉抽烟习惯,使得血管加速老化,加上平日喜欢盘腿打坐让血液更加不易流通,发现脚趾头竟然黑掉,才知道是血管堵塞造成的!而膝关节和髋关节这类关节处因会时常弯曲及动作,不适合放置支架,故以「斑块旋切术」完成治疗;而「斑块旋切术」已发展成可控制刮除方向,未来应会成趋势,避免置放太多支架在患者体内。

    支架非万能 医吁控三高

    目前,台湾每年检查的下肢阻塞病例达8万例,主动脉瘤约2千名,陈沂名医师提醒,做好支架不代表无后顾之忧,仍要控制三高、戒烟,并多运动,以免动脉疾病再找上门。

分享到微博

回上一頁